【核心考点】
1.子宫的解剖结构(★):成人非孕时子宫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5ml。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人为1:1。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lcm,子宫峡部的上端因在解剖上较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子宫腔内膜转变为子宫颈黏膜,又称组织学内口。
2. 宫颈癌的好发部位为: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理解巧记】柱状上皮会向外移行,出现鳞状上皮化生,而宫颈癌最多见的病理类型就是鳞癌,因此记忆此交界处为宫颈癌好发。
3.维持子宫呈前倾的韧带是:圆韧带(★★)。
【理解巧记】圆韧带直接维持子宫前倾,宫骶韧带间接维持子宫前倾,阔韧带和主韧带维持子宫居中。
4.内生殖器的邻近器官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和阑尾。
5.骨盆的组成: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
6.骨盆的平面及径线(★★)
(1)入口平面:共有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平均值约为11cm。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平均值约为12.75cm。
(2)中骨盆平面:此平面是骨盆最小平面。
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平均值约为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2)出口横径:即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约为9cm。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较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7.女性青春期的标志为:月经来潮(★★)。
【理解巧记】请注意妇产科护理学中的青春期与儿科护理学中的青春期的区别。
8.排卵的时间一般为: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理解巧记】一女性的月经周期为30天,其排卵日期应在月经来潮的:第16天左右。
9.雌激素的生理功能(★★★)
1)促进卵泡发育。
2)促进子宫发育;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多,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3)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
4)促进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
5)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6)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7)促进钠水潴留。
10.孕激素的生理功能(★★★)
1)使子宫肌肉松弛;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抑制宫颈内膜的粘液分泌,性状变黏稠。
2)减低输卵管的收缩。
3)使阴道上皮脱落加快。
4)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5)使乳腺腺泡和乳腺小叶增生发育。
6)促进水钠的排泄。
7)使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
11.卵巢动静脉通过的韧带:卵巢悬韧带。
【理解巧记】:在这一部分,考生可将雌激素、孕激素的功能进行对比。
1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
(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
【理解巧记】月经期4天,增生期10天,分泌期14天,刚好为月经周期28天。而分泌期14天中前10天为分泌早期,后4天为分泌晚期,则可以记忆为(4,10,10,4)。
12.月经的临床表现: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正常月经一般3~5天。月经量30~50ml。月经血呈暗红色,其主要特点是不凝固。
【理解巧记】月经血、腹腔内出血、胸前内出血均为不凝血。
13.阴道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邻近,是腹腔的最低部分,当该陷凹有积液时,可经阴道后穹窿进行穿刺或引流。
14.圆韧带有维持子宫前倾位的作用。
15.阔韧带维持子宫在盆腔的正中位置。
16.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阴道黏膜有周期性变化。幼女及绝经后妇女的阴道黏膜上皮甚薄,皱襞少,伸展性小,易受创伤及感染。
17.雌激素的作用是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使子宫颈黏液分泌增多,变稀薄,促进输卵管发育,增强输卵管蠕动,利于孕卵输送。
18.孕激素的作用是抑制子宫肌肉的自发性收缩,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
19.排卵日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d。
20.狭义的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