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气管异物的初步处理

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

1)鼻。婴幼儿的鼻及鼻腔相对短小,没有鼻毛,鼻黏膜柔嫩且富于血管,感染时由于鼻黏膜的肿胀,出现鼻塞,发生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迅速增大。由于鼻腔粘膜与鼻窦黏膜相连续,且鼻窦口相对较大,故在发生急性鼻炎时易致鼻窦炎,尤以上颌窦和筛窦最易发生感染。

3)咽鼓管。婴幼儿咽鼓管较宽,短而且直,呈水平位,因此婴幼儿患感冒后易并发中耳炎。

4)咽部。婴幼儿咽部相对狭小,腭扁桃体则需到1岁末才逐渐长大,4~10岁时发育达最高峰,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龄较大儿童,婴幼儿少见。咽部富有淋巴组织,咽后壁淋巴组织感染时,可致咽后壁脓肿。

5)喉。婴幼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相对较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因此轻微的炎症即可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紧急处理。

(2)下呼吸道

1)气管、支气管。婴幼儿气管较短,管腔相对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薄弱;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清除吸入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因此,易发生感染及易导致呼吸道阻塞。由于右侧支气管较粗短,为气管的直接延伸,故异物较易进入右支气管,引起肺不张。

2)肺。婴幼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小而且数量少,造成肺的含血量相对较多而含气量少,故易发生肺部感染。

婴幼儿胸廓呈桶状,呼吸肌发育差,肺不能充分扩张、通气和换气,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而出现青紫。


2、婴幼儿呼吸系统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与节律

婴幼儿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多,由于其呼吸器官发育不完善,呼吸运动较弱,只有加快呼吸频率来满足生理需要,故婴幼儿呼吸频率较快,年龄越小呼吸频率快得越明显。不同年龄婴幼儿呼吸频率每分钟为:

新生儿40~45次;

1岁3040次;

23岁25~30次。

婴幼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早产儿、新生儿更为明显。

(2)呼吸类型

婴幼儿呈腹式呼吸,随年龄增长逐渐转化为胸腹式呼吸。


气管异物发生的原因与症状

1、原因

由于1~2岁婴幼儿咽喉部的会厌软骨尚未发育成熟,不如成人快捷敏感,因此,当婴幼儿吃一些圆滑或流体的食品时,稍不小心会厌软骨就来不及盖住,使食物滑到气管里,发生气管异物。

2、症状

发生气管异物时会出现剧烈呛咳、憋气、呕吐、呼吸困难或窒息等症状。


气管异物的预防

1、严禁在喂食时与婴幼儿逗乐。

2、严禁在婴幼儿哭泣时,为哄其开心,喂食小颗粒状食物。

3、5岁以下婴幼儿严禁喂食颗粒状的食物,如花生、豆类、糖豆等。

4、避免喂食果冻状食物,以免婴幼儿吸入食物时食物堵住气管。


气管异物的急救

一、操作步骤

1、检查口咽部异物

婴幼儿取平卧位。打开嘴唇仔细检查口腔及咽喉部,如在可视范围内发现有异物阻塞气管,可试着将手指伸到该处将阻塞物取出。若处理失败,则可采用拍背法推腹法进行急救。

2、拍背法(安置体位、拍背)

育婴员坐于凳子上,两脚呈90,左脚往前半步,使双膝呈高低位。将婴幼儿放于育婴员双腿上,婴幼儿前胸部紧贴育婴员的膝部,头部略低。育婴员以适当力量用掌根拍击婴幼儿两肩胛骨中间的脊椎部位。一般拍击4~5次异物可被咳出。

3、推腹法(安置体位、冲击推压)

将婴幼儿平卧至于适当高度的桌子或床上。育婴员立于婴幼儿右侧。左手放在婴幼儿脐部腹壁上,右手置于左手的上方加压,两手向胸腹上后方向冲击性推压,促进气管异物被向上冲击的气流排出。重复推动数次,有时也可使异物咳出。

最后清理呕吐分泌物

二、注意事项

以上两种方法如有异物排出,育婴员应迅速从口腔内清除阻塞物,以防再度阻塞气管,影响正常呼吸。如经上述方法无效,应立即去医院急诊就医。


关键字:婴幼儿呼吸系统,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婴幼儿呼吸系统生理特点,气管异物发生的原因与症状,气管异物的预防
暂无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