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听觉

听觉是个体对声波制激的物理特性的感觉。声波从外耳传入,引起鼓腰振动,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皮展的听觉中枢,就产生了听觉。

听觉在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从外界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语言、音乐等能力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听觉。

首先了解一下耳朵的构造: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言,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timg (1).jpg

外耳包括耳壳和听管。人的耳壳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如其他哺乳动物有效。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量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音波振动鼓膜后,便可由这三块小骨向内耳传递。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耳咽管与咽腔相通,该相通处平时关闭,但在咀嚼或吞咽时便会打开,使空气进入中耳,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耳咽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耳咽管进入耳,否则声音仓太大。若病菌自耳咽管进入中耳,便会引起中耳炎。

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也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也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管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接收器,由中耳传来的音波,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接收器而产生冲动,再由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生活中要注意耳部护理与保健

(1)防止外耳及中耳感染

每次为婴幼儿洗脸或洗澡后,用棉签拭干外耳道,插进深度不可大于1cm,起到将水分吸进棉签的作用即可。动作应轻柔,以防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感染。

婴幼儿喂奶的姿势要正确。由于婴幼儿的耳部尚未发育完善,耳咽管还比较短,而且位置低而平直,如果横抱或平躺着给婴幼儿喂奶、奶瓶口开得过大、奶瓶竖得过直等,都容易造成婴幼儿呛奶,使乳汁沿着耳咽管流入中耳,诱发中耳炎。正确的喂奶姿势是:如果是坐着喂奶,应将婴幼儿斜抱在怀中,让婴幼儿呈半坐位,婴幼儿上半身靠着的那一条腿可以用小凳子垫高些;如果是侧躺着喂奶,要用手臂将婴幼儿的上身和头部支起,以取得一个最适宜的角度。喂奶后应把婴幼儿竖着抱起来,轻拍背部,将咽进胃里的空气排出去。

(2)避免噪声污染

过强的声波冲击耳效,会使娇微的鼓膜受到破坏,影响婴幼儿的听力,使听力减弱,严重的会导致耳聋。若婴幼儿长期在90dB以上的环境中生活,则容易引起鼓膜肌肉系统长期收缩,鼓膜连续振动,时间长了,即可使鼓膜及内耳听觉器官酿成器质性病理改变,甚至因鼓膜振动过剧而导致噪音性或噪声性耳聋。

(3)预防传染病源性耳聋

这类耳聋是指患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而产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率高而严重损害内耳耳蜗功能的传染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猩红热、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斑疹伤寒等。其中流行性脑脊情膜炎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据北京市某医院统计,约占传染中毒性耳聋的24.9%。

(4)预防药物中毒性耳聋

耳毒性药物中,以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这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听神经的损害最为严重。这类药物最易造成管听觉的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甚至导致耳聋。大量统计资料表明,耳中毒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越小越易中毒。0~4岁是中毒性耳聋的易感期。

(5)避免意外伤害

耵聍是人体耵聍腺产生的一种油脂分泌物,它存在于外耳道,有保护耳朵的作用。不要用棉签更不能用发卡或火柴棍等给婴幼儿挖耳内耵聍,如果用力不当,不仅会伤及外耳道,还有可能伤到鼓膜。某些家长在教养时方法简单粗暴,用手掌击打婴幼儿头部、耳部,也会因一时失手而造成外伤性耳聋。

关键字:婴幼儿听觉,耳朵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