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疝的分类与症状
根据发病过程中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
易复性: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病人平卧用手将肿块推送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难复性:疝内容物反复突出,疝块不能完全回纳,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内容物大多是大网膜,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肠管壁或Richter疝(嵌顿内容物为部分肠壁),Littre疝-Meckel憩室(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特点为: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明显疼痛;疝块突然增大;终将发展成绞窄性疝。
绞窄性:肠管嵌顿不及时解决发展形成,临床表现严重,伴感染,严重可发生脓毒血症。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腹股沟斜疝:
儿童与青壮年多见;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疝块外形为椭圆形或梨形,有蒂;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嵌顿机会较多。
腹股沟直疝:
多见老年人;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疝块外形为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较少。
腹外疝辅助检查
透光试验:腹股沟斜疝透光试验阴性,此检查方法可与鞘膜积液鉴别。
实验室检查:疝内容物继发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升高;粪便检查显示隐血试验阳性或见白细胞。
X线检查:疝嵌顿或绞窄疝时X线检查可见肠梗阻征象。
腹外疝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但因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手术治疗
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绞窄性斜疝肠坏死感染严重不宜疝修补术者;
疝修补术:目前常用,以网片材料进行修补;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处理
嵌顿时间在3~4h内,无压痛及腹膜刺激征与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但肠袢未坏死可采取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后,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绞窄性痛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腹外疝术前护理
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致腹压升高者,应予处理;告知其多卧床休息;观察是否有明显腹痛+疝块突增大+肌紧张=嵌顿疝的可能;手术前晚灌肠并留置尿管(防术中伤膀胱);急诊应予禁食、静脉输液、胃肠减压、抗感染等。
腹外疝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时换药);
采用平卧位,膝下垫软枕,髋关节微屈(以减腹压,利愈合,减疼痛);
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及流食;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注意压防止腹内压升高
腹外疝护理要点
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术后:平卧3日,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
维持体液平衡:若发生嵌顿或绞窄,应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同时备血,做好紧急手术准备。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禁食期间,应继续给予补液和支持治疗。
腹外疝术后并发症
预防阴囊水肿: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疝复发主因)
术前会阴部备皮,避免损伤皮肤;
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切口感染,术后须及时、合理应用抗菌药;
切口严格无菌操作;
观察体温及脉搏变化,伤口有无红肿痛等感染迹象。
腹外疝健康教育
活动: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定期门诊复查,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