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社会性行为表现与应对

人类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其社会适应性就越强。0~3岁婴幼儿正处于从一个“生物人”走向“社会人”的初始阶段。下面介绍婴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表现及期应对措施:


1、认生与害羞

认生是每个要幼儿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有些长大后自然会减低,有的则会持续一生,这与婴幼几个人的气质有关。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则容易害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婴幼儿认生,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不必急于矫正。造成婴幼儿害羞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可能与孩子身材过胖、过瘦、身体有缺陷,或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有关。家庭因素可能是父母要求过高或过度保护,例如,父母如果万事要求完美,可能使孩子因担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骂,经常产生胆怯或害羞的情绪;而过度保护会使孩子难以克服陌生、焦虑的情绪,害怕与人接触,长久下去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有碍其发展。

若婴幼儿有过度害羞的毛病,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专家建议,此时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与人接触,并多让孩子有表现的机会,以赞美、鼓励来代替责骂,让婴幼儿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被喜爱的,让婴幼儿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建立自我价值。


2、模仿行为

模仿是人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与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有极大的关联,也是检查婴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婴儿到三四个月时才会模仿,如模仿妈妈的各种动作等,期待与妈妈建立关系。3岁左右,就会开始展开模仿游戏,疯狂地模仿周围的人,并显得乐在其中。常见的有模仿父母举止行为,以此来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虽然早期的婴幼儿模仿只是一种反射驱使行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成人还是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如张嘴、吐舌等,可提供婴幼儿感兴趣的刺激。


3、反抗行为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约是在2岁出现。婴幼儿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开始和爸妈作对,妈妈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处理,却又经常把事情“搞砸”。

面对婴幼儿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担心婴幼儿会成为“叛逆小子”。据研究显示,如果婴幼儿时期没有过反抗行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孩子出现反抗行为,其实是件好事。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味地放纵婴幼儿,否则会将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有技巧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婴幼儿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接着经常使用赞美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例如,夸赞婴幼儿:“你会自己收玩具, 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帮妈妈一个忙呢?”另外,千万不要用打骂、威胁等方式,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


4、利社会行为

人类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会行为。从出生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发展利社会行为。婴幼儿从出生到6个月就开始展现此项行为的特质,例如心情好时对大人微笑,情绪不佳时则哭闹。到1~2岁,婴幼儿开始服从大人简单的要求,对游戏的规则有粗浅的认识,并开始懂得安慰人,主动帮妈妈。23岁婴幼儿的利社会性行为反应就更加明显了,孩子知道应该要帮助人,也愿意表达乐于助人的意愿。婴幼儿的利社会行为表现还有同情和怜悯等。


5、攻击行为

婴幼儿时期的攻击行为多没有敌意,例如当婴幼儿动手抢别人手上的物品时,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是在夺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伤害人。所以时常会出现打人或力度稍重的情况。到了婴幼儿期,虽然较少有攻击身体的情况,但敌意却增加不少,婴幼儿会开始有嘲笑他人的行为,特别是35岁时,经常会为了抢玩具,而有意图地伤害同伴。

婴幼儿的攻击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互动增多、自我控制增强而改善,所以不用太过紧张。不过,如果对婴幼儿的行为感到难以控制时,不要随便扔一个玩具让婴幼儿宣泄,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婴幼儿认为生气时打人是被允许的。


关键字:​婴幼儿社会性行为表现与应对
暂无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