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粗大动作

婴幼儿粗大动作的概念:

随着大脑皮质功能逐渐发育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婴幼儿动作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糙到精细发育渐趋完善。粗大动作一般指的是牵涉大肌肉群的活动,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立、走、跑、跳、攀登、平衡、投掷等方面。
婴幼儿粗大动作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特点

从出生到3岁期间,婴幼儿的各种基本动作发展会是有规律地产生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1) 0~1岁时以移动运动为主。包括躺、坐、爬、站等。

(2) 1~2岁时由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机能过渡。包括爬(障碍爬)、走、滚、踢、扔、接等。

(3) 2~3岁时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衡发展。包括走(走向不同方向、曲线走、侧身走或倒着走)、跑(追逐跑、障碍跑)、跳(原地跳、向前跳)、投掷、玩运动器具(荡秋干、蹬童车)等。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1)首尾规律

首尾规律即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的顺序发展动作技能。

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幼儿最先出现眼和嘴的动作,然后是手的动作,上肢的动作又早于下肢的动作,婴幼儿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离头部最近的动作先发展,靠足部近的动作后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幼儿学爬行,先是学会借助于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手进行手膝爬行,最后才是手足爬行,这就是首尾规律。

(2)近远规律

近远规律即由身体中心向四肢远端发展动作技能。

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部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如头颈、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如臂、手、腿、足等)的动作。例如,婴幼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用整个手臂去接触物体,以后才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种从身体的中央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就是近远规律。

(3)大小规律

大小规律大小规律即先发展大肌肉大动作,再发展小肌肉精细动作。

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先是从活动幅度较大的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也就是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所谓大肌肉动作是指抬头、坐、翻身、爬、走、跑、跳、走平衡、踢等,即大肌肉群所组成的动作。大肌肉动作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小肌肉动作如吃饭、穿衣、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等。从四肢动作而言,婴幼儿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通常是先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抓。这种动作发展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4)无有规律

无有规律即由无意识的活动发展出有意义的探索行为。

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一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5)泛化集中规律

泛化集中规律即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的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泛化动作,这种动作是笼统的、弥散性的、无规律的。例如,满月前的婴儿,在受到痛刺激以后,会边哭闹边全身活动。而后,婴幼儿的动作逐渐分化,向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前进。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发展的泛化集中规律。

关键字: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特点,粗大动作发展规律
暂无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