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中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话,也有作家创作的新儿歌。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有独唱或对唱。
童谣是指在儿童中流行的歌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明上口的歌谣。好的歌谣,不仅是婴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工具还能给婴幼儿带来一种乐趣和享受,帮助婴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并且可以成为长辈们启迪教育下一代很好的内容。
儿歌、童谣的特点
(1)儿歌的特点
1)内容浅量、思想单纯。儿歌的内容十分显浅,易为婴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儿歌《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婴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时,婴幼儿在诵唱这首儿歌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儿歌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常见儿歌一般有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就每句所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如(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只有19个字,既描绘出青蛙鸣叫的田野图画,又告诉婴幼儿一个常识,简短、单纯,易诵易记。
3)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儿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明、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要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儿歌,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
有些儿歌还采用叠词叠的,如儿歌《小鸟学我操操):“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我操操:我伸腿,它踢脚;我拍手,它跳跳;我把腰儿弯湾,它把尾巴翘翘。操好了,再见了,小鸟‘扑哧朴哧’飞走了”。全歌押“iao”的,使用象声词及叠词叠韵,发现出汉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与活泼生动,切合婴幼儿学习语言需反复记忆的特点。
(2)童谣的特点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二是有趣、好玩,婴幼儿感兴趣。
儿歌、童谣的作用
(1)儿歌的作用
1)儿歌是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需要。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婴幼儿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如儿歌《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首儿歌抒发了婴幼儿对妈妈依态,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婴幼儿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2)儿歌是婴幼儿心智发展的需要。儿歌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婴幼儿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善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量和时间观念的。
3)儿歌是婴幼儿语言学习的需要。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婴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婴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儿歌《小白兔》:
“小白兔,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条腿儿。”
这则儿歌告诉婴幼儿小白免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便于婴幼儿区分小动物。
(2)童谣的作用
1)童谣的童语能让婴幼儿读准字音。生活中有些字读音相近,婴幼儿容易读错。而童谣特别是绕口令将特别的字音与形象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婴幼儿在形象风趣的语言中,巧妙地记住字音,强化了读音效果。由于童谣生动有趣,婴幼儿学习兴致都非常高,这对婴幼儿掌握字音非常有帮助。
2)能够丰富婴幼儿的认识。活泼明快的童说满载着美好,就如妈妈的怀抱,外婆的摇篮,或是带着芳香的爆米花,对于婴幼儿有着挡不住的诱感。这些童调语言明快、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婴幼儿比较容易掌握。童谣中包含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典型性,所以,在童谣中获取知识是婴幼儿所能够接受,而且易于接受的。童谣中包含的知识有很多,例如,童谣《数字歌》把1~9个数字形喜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里游等。
3)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首好的重话能让婴幼儿认识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道德认识。例如,童调《好孩子):“好孩子,有礼貌。见面互相问声‘好’,告别分手讲‘再见’。向人道歉‘对不起’,别人道谢说声‘没关系’。”